首页 > 高考资讯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考是什么样子的?

发布时间:2024-06-26 07:54:29 | 向学教育网

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考是什么样子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考是什么样子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考是什么样子的?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之初,各高等学校仍然采取单独招生。1950年开始,同一地区的高校进行联合招生。
一直到1952年,新中国有了第一次全国 统一高考 ,从此进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时代。当年,重庆市有5000多名考生参加了第一次 全国高考 ,那一年的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新人新事》。

1966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高考被废除,高校停止招生。直到1978年正式恢复全国高考。当年全国570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

恢复高考32年以来,高考形式逐渐多样化,也不再是独木桥,已有超过100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学生的升学渠道更加丰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考是什么样子的?

新中国高考制度从哪一年开始的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

直到清朝灭亡以前,高等教育的规模很小,当时全国的高等学堂只有24所。高校招生对象为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学生。考试科目包括外语和国文以及理化、文史等文化课程。

民国时代,各省积极举办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抗战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不过3万人左右。当时没有现在的全国统一的高考,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当时的考试招生很灵活,不像现在如果总分达不到分数线,就算某门课考的再好也很难上大学。比如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考15分,但是外语和国文很好,就被破格录取了。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也是沿袭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办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现在有不少人批评今天的高考制度,但在当时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首先,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能大大减少学生奔赴各地学校考试的成本;其次,统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最后,统一高考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今天很多人还主张回到以前大学自主招生的时代,那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因为现在高校招生的规模太大,如果每个学校的自行组织考试,社会成本太高,而且无法有效实现公平。取消高考需要非常慎重,这是有历史教训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来又搞推荐入学,上大学不看成绩,看出身。结果上大学的学生文化课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学数学都需要补课,高等教育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复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4.7%。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英语是1983年才纳入必考科目的,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1999年广东实行实行3+x考试,生物和地理也在随后恢复了高考。再到后来,高考改革又搞了分省命题、高校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高考科目也发生很大变化,而且各个省都差别很大。例如,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外,有的地方考小综合,有的地方还考大综合,还有的把学业水平测试纳入招生参考等。

高考发展到今天,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公众对高考的批评之声也越来越大。例如,有人就尖锐的提出,“高考不死,害人不止”;也有人把今天出不了创新人才的根源归于高考;也有人把高考当成素质教育的障碍;也有人把很多社会经济的问题都归于今天的应试教育。

高考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轻言取消高考并不现实。如何能让高考既有利于素质教育,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还要能让让百姓满意,这就需要对高考进行不断的改革。改革高考制度不仅需要优化考试制度,还要改进招生制度。群众对招生制度的意见很大,例如招生存在区域歧视,名额分配不平衡,严重侵害的考生的权利,因此高考改革一定要有利于公平,这也是实现整个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考是什么样子的?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高考是几几年?考几门?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高考是1952年,考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国语(俄、英)8个科目。

1952年8月15日、16日、17日3天,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个单位时间考两科,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国语(俄、英),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

1952年8月17日安排加试笔试和术科。报考文法财经等院校或系,政、国、外、史4科分数之和占60%,数、理、化、生4科分数占40%;理工农医等院校或系采计分数的科目比例则正好相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各大行政区招生委员会组织考试、评卷。

扩展资料:

相关高考历史: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77年10月21日,举行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考试分为文史与理工两科,文史类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和地理),理工类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和化学),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

1981年,英语列入考试科目,以30%成绩计入总分或者参考,另外在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学科 [9]  文6理7模式形成,直到1994年。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填报时可以自由选择,一般选择为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教育史上的今天:1952年举行首次全国统一高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向学教育网

以上就是向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向学教育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考是什么样子的?”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