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古代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状元 哪个更难考相关的问题,今天,向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状元 哪个更难考
因为隋文帝设置了科举,然后就有了状元、榜眼、探花,当然在古代县、省的第一名都有不同的叫法,拿科举制度比较完善的明清来说,明清科举三级四试,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第一名叫案首,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叫三元及第,这样的人很少的。从唐开始到清朝废除科举,能获得如此殊荣的就15人。
科举考试(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到了现代,没有了科举,不过却有了高考,虽然不是同一形势的考试,不过很多人仍然拿古代的称呼来说高考的第一名,不过都是无差别的叫状元,学校第一叫学校状元,市第一叫市状元,省第一叫省状元,当然没有全国第一,因为高考不是全国统一命题,所以没有可比性。现代公务员考试才相当于古代的科举。
不过大家还是对于高考的关注程度更高,因为科举和高考对于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改变命运的渠道,区别在于科举基本上是唯一渠道,而高考不是唯一渠道,只是重要渠道。
那么科举状元和省高考状元哪个更难考呢?
状元、榜眼、探花(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个要从制度不同说起,首先我们来说下我们熟悉的高考,高考虽然不是全国统一命题,但是全省的命题是统一的,而各省的教育水平、考生人数又不同,导致高考考省第一的难度程度也不同,基本上的情况就是西北由于人数少,相对容易,而东部人数多,教育水平也高,相对会难一些。拿高考大省山东来说,山东省2015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68.6万余人,本科录取率达到了36.5%。要考68.6万人中的第一名,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就录取率来说,目前本科的录取率要比科举乡试的录取率高的。
那我们在来看科举,也通过一组数据来看一下,赵干老师在《明清科举考试录取率的考察及启示》一文中,曾以山东为样本,统计了明清时期古人科举录取率,刚好可以跟我们高考的数据做个对比。
1873年,山东省有12900名士子参加乡试,录取人数是69人,录取率只有0.5%,即使最高时候山东的乡试录取率也只有7.5%,可见科举的录取率之低。
这只是一省的对比,我们来看下全国的对比,由于全国科举和全国高考第一名没有可比性,我们来看一下录取率。
2014年全国有939万人参加高考,本科录取人数是697万,录取率达到了惊人的74.30%。这是2015年以前无论是参加人数还是录取率都是最高的。
而1371年,明朝全国有200人参加科举,这也是因为明朝刚建立没多久,参加科举的哦人也比较少,录取人数是120人,录取率是60%,而到了1409年,有3000人参加科举,录取人数是350人,录取率是11.7%,而且随着参加科举人数的增多,录取率是逐年下降的,因为录取的进士人数是固定的,最多也就350人。但是参加科举的人数是增多的,录取率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
虽然科举的录取率极低,但是具体到一个个别的群体就不一样了,科举的全国状元是在录取的贡士里考出来的,而明清殿试只排座次不刷人,所以要考300人中的一名要相对容易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科举第一名要比高考第一名容易些。
但是这是抛开整体看局部,想成为这300人中的一员是非常不容易的,从整体来看,高考状元的第一名难度要低于科举状元第一名的。

高考和科举,哪个更难考
因为隋文帝设置了科举,然后就有了状元、榜眼、探花,当然在古代县、省的第一名都有不同的叫法,拿科举制度比较完善的明清来说,明清科举三级四试,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第一名叫案首,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叫三元及第,这样的人很少的。从唐开始到清朝废除科举,能获得如此殊荣的就15人。科举考试到了现代,没有了科举,不过却有了高考,虽然不是同一形势的考试,不过很多人仍然拿古代的称呼来说高考的第一名,不过都是无差别的叫状元,学校第一叫学校状元,市第一叫市状元,省第一叫省状元,当然没有全国第一,因为高考不是全国统一命题,所以没有可比性。现代公务员考试才相当于古代的科举。不过大家还是对于高考的关注程度更高,因为科举和高考对于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改变命运的渠道,区别在于科举基本上是唯一渠道,而高考不是唯一渠道,只是重要渠道。那么科举状元和省高考状元哪个更难考呢?状元、榜眼、探花这个要从制度不同说起,首先我们来说下我们熟悉的高考,高考虽然不是全国统一命题,但是全省的命题是统一的,而各省的教育水平、考生人数又不同,导致高考考省第一的难度程度也不同,基本上的情况就是西北由于人数少,相对容易,而东部人数多,教育水平也高,相对会难一些。拿高考大省山东来说,山东省2015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68.6万余人,本科录取率达到了36.5%。要考68.6万人中的第一名,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就录取率来说,目前本科的录取率要比科举乡试的录取率高的。那我们在来看科举,也通过一组数据来看一下,赵干老师在《明清科举考试录取率的考察及启示》一文中,曾以山东为样本,统计了明清时期古人科举录取率,刚好可以跟我们高考的数据做个对比。 1873年,山东省有12900名士子参加乡试,录取人数是69人,录取率只有0.5%,即使最高时候山东的乡试录取率也只有7.5%,可见科举的录取率之低。这只是一省的对比,我们来看下全国的对比,由于全国科举和全国高考第一名没有可比性,我们来看一下录取率。 2014年全国有939万人参加高考,本科录取人数是697万,录取率达到了惊人的74.30%。这是2015年以前无论是参加人数还是录取率都是最高的。而1371年,明朝全国有200人参加科举,这也是因为明朝刚建立没多久,参加科举的哦人也比较少,录取人数是120人,录取率是60%,而到了1409年,有3000人参加科举,录取人数是350人,录取率是11.7%,而且随着参加科举人数的增多,录取率是逐年下降的,因为录取的进士人数是固定的,最多也就350人。但是参加科举的人数是增多的,录取率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虽然科举的录取率极低,但是具体到一个个别的群体就不一样了,科举的全国状元是在录取的贡士里考出来的,而明清殿试只排座次不刷人,所以要考300人中的一名要相对容易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科举第一名要比高考第一名容易些。但是这是抛开整体看局部,想成为这300人中的一员是非常不容易的,从整体来看,高考状元的第一名难度要低于科举状元第一名的。

“科举制”是我国独有的考试制度吗?它和高考有什么区别?
向学教育网(https://www.380859.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科举制”是我国独有的考试制度吗?它和高考有什么区别?的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结构非常扁平,笼统来说只分为两类人:能做官的士,和做不了官的民。一个人的身份想要有所跃升,可以说基本只有科举这一条路。
科举的诞生和演变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用分科学习、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科举在创立之初设立了很多的考试科目,目的是选拔出不同专业的人才。
然而,从唐代后期开始,科举中的一个分科,考察思辨能力的进士科,地位逐渐上升,成为最重要的一科。到宋代王安石变法时,干脆废除了其他科目,只保留进士科一科,也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科举。
进士科对考生的要求,不仅是熟读儒家经典,还要能灵活运用儒家智慧,解决国家行政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科举制度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也就将人才的定义变得狭窄又精准了。
向学教育网
科举成为社会流动的指挥棒
科举功名直接对接国家的官僚体系,而当官之后,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就会发生彻底改变。
明清科举制度规定,获得举人功名就可以被授予下层官职,即八至九品的地方官吏。而获得进士功名则会自动成为中层官员的一分子,也就是四至七品的中央和地方机构要员。
明清时期,对于出身贫寒的人来说,科举可以说是他们实现向上流动的唯一途径。据统计,通过进士功名进入仕途的官员中,出身于贫寒家庭的比例,在明朝前期占到一半以上。清朝中期,则平均维持在30%-40%之间。
无论是贵族的后代,还是高级文官的后人,荣耀和特权都不能无条件的永远承袭下去。所以,要想不让自己的阶层下沉,最保险的方式就是读书考试。科举绝对是一条时刻抽打人的“鞭子”。稍有懈怠,就算是书香门第,也可能万劫不复。
一些官宦家族的后代,往往注重享受权贵阶级的生活方式,消磨了在科举事业上的进取心。整个明清时期,出身名门望族的进士,平均只占进士总数的5.7%。名门望族普遍向下流动的情况,使得整个社会存在着悲观的情绪,感叹“富不过三代”。
科举的最终衰落
从清代康乾盛世开始,人口急剧膨胀,科举的压力陡然增加,科举录取率的增长远远不及人口的增长率,既然科举是当时社会流动的指挥棒,那么带来的结果,就是社会流动率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失意的文人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大开捐纳之门,有钱人为政府输送军饷,换取未来出任官员的机会。
另一方面,国家因为动乱,财政吃紧,所以鼓励有钱人花钱买官,以至于当时即便是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如果不捐纳一定数目的钱财,也没有当官的机会,财富逐渐超越科举,成为决定人们向上流动的主要因素。
科举在乱局中失去了优越性,对出身贫寒的下层人士,社会表现出越来越不友好的一面。到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科举作为社会晋升指挥棒的作用大为削弱。
由于整体的发展停滞不前,农业经济被巨大的人口体量吞噬,中国实际上出现了社会整体向下流动的趋势,这是科举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
在深刻的社会危机下,科举被西方新式教育所取代是不可避免的。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废科举,中国社会对于新式教育,以及社会流动的构想和实施,由此转入了全新的局面。
以上就是向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向学教育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向学教育网:
www.380859.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