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2 05:38:36 | 向学教育网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用比喻、引用、拟人手法表现音乐的魅力。
1、比喻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2、引用
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3、拟人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向学教育网
此诗大约作于公元811年(唐宪宗元和六年)至公元813年(元和八年),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2、赏析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向学教育网(https://www.380859.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箜篌演奏艺术在汉代时传入日本和朝鲜吗的相关内容。
不在。根据查询国史网官网得知,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流传有两千年的历史。据考证,唐代时箜篌传入日本、朝鲜。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在朝鲜平壤古城出土的唐代箜篌残片,表明箜篌在唐代时传入朝鲜。 以上就是向学教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凭箜篌引中有哪些艺术表现手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向学教育网:www.38085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