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古代科举制与高考的异同(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科举制与高考的异同
-
相同点:
其一,都是人才选拔制度。 两种制度都是我国不同时期最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
其二,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由于官僚的身份不是世袭的,而一个官僚在退出仕途之后,在传统中国约定俗成的财产继承方式的制约下,他的田产又在数个儿子中均分,这样,其后人则很容易在二三代以后又下降为平民。而平民又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而取得功名,从而再次进入上述地主、士绅与官僚之间的精英循环过程。对于高考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上基本是照搬苏联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从1951年开始,实行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统一招生考试来选拔培养人才。
其三,二者都是竞争性的选拔考试。 采用公平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考试原则,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在封建社会,存在严重的等级制度,科举制的出现,给一些平民和知识分子提供公平竞争进入官僚系统的机会。而如今的高考,被认为是最公平的考试制度之一,在高考面前,只要分数达到一定标准即可继续深造。
-
不同点:
其一,考试目的不同。 科举制主要是为国家和君王选拔官员和政治人才,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科举制在当时成为许多学子跨入政府官员的主要途径,也为一些学子们毕业和具有一定资格的途径。也就是说,科举制不仅是教育制度,同时也是人事选拔制度。但高考主要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一个门槛,不受政治的影响。
其二,报考条件、考试内容不同。 科举制的报考条件非常严格,尤其是在进入三年一次的考试时,必须由官员和有身份的人推荐,否则不准参加。而高考制度下,报考条件限制较少,只要达到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可以参加考试。科举制考试内容狭窄,四书五经是主要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也通常比较呆板,主要就是写文章,文章写得越有文采,越能博得阅卷老师甚至是最高统治者的青睐越好,同时还必须了解一些官场上的不成文的规矩,否则即使是优秀的文章也不一定能达到最终统治者的手中。而如今的高考制度,考试内容诸多,涉及文、理、综合,同时还有体育、实验考试,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特别高。考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试、机试、实验、体育测试,部分专业还对考生的身高、视力作出特别要求。同时,高考的考试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理论联系实际,十分注重考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其三,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 科举制在当时社会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远远要比当代高考地位高。由于科举录取的人数规模小,如状元、榜眼、探花各一名,在明清时代,录取比例不到1%。而如今的高考制度下,虽然每年报考的人数非常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每年录取规模比例都呈上升趋势,至少很少有比例下降的年份,部分省录取比例达到60%。就二者作用而言,科举制主要是选拔官员,而高考培养人才,因此,科举制在社会和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远远高于高考。
其四,考生在通过两种考试后的社会地位不同。
作为古代的科举制,每三年进行一次,只要考生考中了就成为官员,只不过是职位高低不同,每年所拿俸禄不同,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官员,都比普通百姓的社会地位高。而如今的高考,高考考生毕业毕业之后都是普通劳动者,不管是考入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亦或是高考落榜,考生们的社会地位都是一样的,不存在谁凌驾于谁之上。而且,就算是考入名牌大学的考生在大学毕业后也不一定能找到比那些高考落榜的人更好的工作,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并不只是会读死书的“书呆子”。
其五,性别要求不同。
向学教育网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报考者均是男性,没有女性。所以当出现“女驸马”时,朝阳内外会引起强烈影响。这与中国古代男权至上是分不开的,只有男性才有权力去学习知识,即出现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当代的高考制度,男女均可参加,甚至很多时候,女考生比男考生更优秀,不得不承认:时代的发展为女子带来了希望,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
都说现如今的高考是过独木桥,所有的学校都抓紧一切时间让学生们学习,考上一个好学校,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古时候人们的考试,即科举考试,难度完全甩了现在的考试好几条街,而且,如果现代考生回到过去,基本上可以算是海选都过不了的选手。那么,古时候的科举,到底有多难呢?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项目非常多,难道也非常大。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下来才出两万四千个进士,可想而知那个时候考中进士比现在的国考高考何止难上千百万倍!
我们都认为高考都非常难,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实际上在咱们历史上的高考更难,项目非常多,难度非常大,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科举制度更加完善之后,一般来说你要参加科举制度,要经过四级考试。考秀才、考举人、考贡士、考进士。古代没有毕业这一说,考中秀才就算有了功名,没有考中就是童生。多大岁数考中秀才就多大岁数摘掉童生帽,所以那个时候爷爷和孙子一块儿提着考蓝进考场的人有的是。
要想考中秀才就要进过三级考试。县里考一次,府里考一次最后到省里提督学政考一次,这三场考试都过了你才具备秀才的资格。然后再去考举人,那么秀才考中举人的比例是多少呢?三十个秀才个里面中一个。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三点三。即便你没考中举人就是一个秀才在家乡也非常受人尊重,连妻子都被称为秀才娘子。而且秀才见官不用下跪,作揖就可以了因为你有功名。若是中了举人那就不得了了,举人就被称为老爷了,就可以做官了。一般地方上学历最高的就是举人了。
再往上考就是参加礼部的会试考贡士了。那么多少个举人可以考上贡士呢?二十个举人才中一个,录取率百分之五。若是中了贡士就可以去参加天子亲自主持的殿试,这时候的录取率就百分之百了。所有的贡士都能参加殿试而且都能当上进士。只不过进士分成三甲,一甲进士极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进士同进士出身,一甲进士极第只有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差不多有百十来个,三甲进士二三百个。
目的就是把这些贡士们分个一二三等,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连中三元。这三元指的就是举人乡试第一名解元,唐伯虎就是解元。然后礼部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连中三元就是你这一生参加科举考试都是第一名。这就太难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能连中三元的也就十来个一个朝代几百年也就几个人可以连中三元。
本身考试的时间就非常漫长,而且考题还非常的刁钻古怪。特别是到了明清的八股取士,文章只从四书五经里面摘取,四书五经每一本都是微言大义,孔夫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几百年的历史才一万五千字。所以你想想考了几百年这里面各层考试下来里面的文章都用尽了,就只能结搭题了。大家都知道古文没有标点,前一句话的后半拉跟后一句话的前半拉,一贴,贴成一句话那这个出题靠你。你还要解释这为什么对。所以这简直是一场智力游戏,能考中的人就太了不起了。
所以整个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就出了两万四千个进士,进士可不是年年考跟高考不一样,这要三年一考。有的时候皇上高兴就会开恩科,就是多给你一次考试的机会所以三百年下来才出两万四千个进士,可想而知那时候中进士比今天清华北大的大学生们难的多的多。

在古代,考个秀才有多难
向学教育网(https://www.380859.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在古代,考个秀才有多难的相关内容。
拿科举制度最成熟的明清两代来说,秀才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人口大县有录取名额三四十个,中县二三十个,小县十余个(见《清会典》)。
扪心自问:放在当今,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统一考试,哪位朋友确定有把握考进前三十、四十名吗?
而且这个前三四十名,可不像咱们今天中考高考,只是和同一级学生加上少数复习生同考,人家那是考多少次只要没考上的,都可以来。
近代史上,大家都知道曾国藩,他记录过他老爸曾麟书考秀才的经历。
曾麟书从小读书,并且学习非常用功(积苦力学),但是却屡试不第,被秀才考试折磨得差点都能学会一哭二闹三上吊了(平生困苦于学),一直考到43 岁,连考17 次后才考上(府君于是年四十有三,应小试者十七役矣)。
儿子说亲爹旧事,而且也不是什么光彩之事,谅来不会有假。
虽然曾爸爸这是特例,但一个普通人,打小非常努力,考了17 次,直到43 岁,才考上秀才,我们还能认为秀才相当于今天的初中生,而且很好考吗?
从明清科举资料数据汇总来看,在很多州府,秀才的录取率大概在1%到10%之间,而秀才们参加乡试,有0.5%-4%左右的概率能中举,然后各省举子上京参加会试,这时录取率能大点,但是最高时也只有10%左右。
按最大值来计算,从白丁到进士的成功率为10%×4%×10%=万分之四,一万个人里面四个人成功,那按最小值呢?1%×0.5%×8%=百万分之四。可以说,依据录取率来看,考中秀才,难度大概相当于考上当代比较优秀的一本大学,例如211/985院校,而考中举人,大概相当于考上清华、北大这两所中国TOP2大学,至于考进士的难度,甚至和考上世界TOP10的牛津剑桥没什么区别。
以上就是古代科举制与高考的异同(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向学教育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向学教育网:
www.380859.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